猴痘的防控
发布时间:2023-08-02
点击:1450次
[关闭本页]
  [打印本页]
来源:院感办

  近来,全国多个省份出现猴痘病例,值得各级医疗机构引起警惕。关于猴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?如何做好早期院感防控?下面对有关知识一一梳理。

  (一)病原学特征
  猴痘病毒(MPXV)为双链DNA病毒,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。
  与天花病毒、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是正痘病毒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毒,彼此之间有交叉免疫性。 病毒分为西非和刚果两个分支,两者差异明显,西非分支猴痘患者的病死率约为3.6%,刚果盆地支猴痘患者病死率可达10.6%。2022年5月以来的猴痘疫情经测序分析,病毒属于西非分支。
 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,在土壤、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。该病毒对热敏感,加热至 56℃30分钟或 60℃10分钟即可灭活, 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,对次氯酸钠、氯二甲酚、戊二醛、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。

  (二)流行病学特征

  传染源: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。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(非洲松鼠、树松鼠、冈比亚袋鼠、睡鼠等),灵长类(多种猴类和猿类)由于与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偶可感染。传播途径: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。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、病变渗出物、血液、其它体液,或被感染动物咬伤、抓伤而感染。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,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,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。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。人群易感性: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,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(1980年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地球上绝迹——人类彻底消灭了天花,天花疫苗接种在世界范围内停止了)。

  (三)临床表现

  潜伏期 5-21 天,多为 6-13 天。发病早期出现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。90%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,如颈部、 腋窝、腹股沟等。发病后 1-3 天出现皮疹。首先出现在面部,逐渐蔓延至四肢, 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,病程约 2-4 周。:面部(95%)、手掌和脚底(75%)、口腔粘膜(70%)、生殖器(30%)和结膜(20%)。皮疹经历从斑疹、丘疹、疱疹、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,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。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,直径约 0.5 -1 厘米,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。疱疹数量从几个到数千个不等,多呈离心性分布。
  (四)治疗与预后
  目前国内尚无抗猴痘病毒药物。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、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。猴痘为自限性疾病,大部分预后良好。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、免疫功能低下人群,预后与感染的病毒株、病毒暴露程度、 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。

  (五)疫苗接种
  用于职业暴露风险人群的非复制型猴痘疫苗Jynneos(MVA-BN)(2019.美国),国内非复制型痘苗正在研发中。由于存在交叉免疫,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,我国既往的天花疫苗为复制型组织培养痘苗,暴露前接种可有效保护人群免受感染,而暴露后 2 周内,尤其是最初 4 天内接种者,约 85%可产生免疫力,减轻症状严重性。
  (六)消毒技术
  诊疗用品消毒: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,非一次性诊疗 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,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 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。手消毒:建议使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进行消毒,也可选择75%乙醇、过氧化氢等消毒剂。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:可选择含氯消毒剂、二氧化氯、过 氧乙酸、过氧化氢等消毒剂擦拭、喷洒或浸泡消毒。衣物、床单等纺织品消毒:可选择热力消毒、含氯消毒剂 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浸泡等消毒方式。

  (七)院内感染控制
 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负压病房。疑似和确诊病例单间隔离。确诊病例需隔离至结痂完全脱落。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,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、佩戴医用防护口罩、防护面屏或护目镜、一次性隔离衣等,同时做好手卫生。
经专家评估后,考虑为一线诊疗人员及时安排接种天花疫苗。